69日晚上,孫教授的演講「發現天文之美」,提到了NASA太空梭的事故(挑戰者號及哥倫比亞號),剛好與最近四月新番的「宇宙兄弟」劇情不謀而合。
在演講之前,「宇宙兄弟」正好演到哥哥南波六太看到弟弟日日人(已經是
NASA的太空人)所寫的遺書,第一次感覺到弟弟對於自己身為太空人所擁有的覺悟。
演講之後,劇情正好發展到正在接受
JAXA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太空人選拔的一行人,機構先讓大家看了一段2023年事故所留下的太空人遇難過程的影像檔(劇中的年代是假想值),再請各位自己決定是否能接受:「太空事故的機率並非為零」的事實。

 

當然,有人毫不考慮就簽下了同意書,也有人遲遲不敢動筆。而哥哥南波六太則說出了這段話:
我不想死,但是該做的事情已經早就決定好了。
我不想死,但是我更不想在死之前沒去過宇宙。


宇宙兄弟電影  

 

我一直認為,喜歡天文的人、想成為太空人的人、在天文臺工作的人,都是有夢的人,浪漫的人。如果有機會,你可以試著觀察,這樣的一群人,在星空下望著天空時,眼神所散發出的光輝是不輸天上的星星的。反觀現在的我們,即使都在不同的行業,也有人成家生子。但始終不變的是曾經一起追星的日子。

我記得,每個人在國小時都寫過「我的志願」這樣的題目,不知天高地厚的我寫的是「太空人」跟「畫家」。還有高中時代第一次從望遠鏡中看到土星環、熬夜與大夥們在海邊搜尋海爾波普彗星的身影以及卯起來練習星象儀的解說,還有從國小總是準時收看孫維新教授的「航向宇宙深處」節目,不斷翻閱陳培堃的書等……這些都是我忘不了的回憶。直到最近看到「宇宙兄弟」這部動畫,每一話都仍然讓我熱血沸騰,熱淚盈眶(只要是天文、地質的主題根本就是我的菜)。

回來看看目前的太空事業,每當太空梭升空時,以及那一艘艘飛往外太空的探測船,還有仍在軌運行的ISS(國際太空站),承載了多少夢想與期望。但不可否認的,如同孫教授演講中所說的,每一個研究成果除了基本的大量時間、金錢之外,同時也是以生命及犧牲換取而來的。這些太空人並不知道是否能順利完成任務,安全歸來也不知道他們是否都能擁有像「宇宙兄弟」裡即將墜毀的太空人面對死亡時冷靜的態度。另一方面,在地球上的執行單位中的科學家及長官們,是否都體認到自己所擁有的責任及風險?在事故發生後或問題發現時是否都能排除自身尊嚴,盡其所能得面對問題及處理,也是值得討論的一環。


不過,這些默默奉獻自己一生的科學家們,都一定是一個精彩的故事。就好比彗星
Shoemaker-Levy 9發現者之一的天文學家Shoemaker,原本是阿波羅計畫的太空人,但在登月前的兩星期前卻被檢查出有疾病而被除名。他一生的願望是登月,內心的遺憾可想而知。1997年因意外喪生於澳洲的他,其骨灰的一部分被放上了Lunar Prospector,最後著陸於月球表面,完成了登月的心願。

對於自己的夢想,你是否有所覺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kmari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